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  通知通告

追记衡南县川口教育办主任胡社生

发布时间:2020-7-26

乡镇教育的脊梁 在教育系统中,有这样一个群体:说是教师,却一般不上课;说是干部,却成天和教师乃至老百姓一起摸爬滚打。他们级别不高,却管理着一个乡镇乃至几个乡镇的教育。他们或被叫做教育办主任,或被叫做联校校长,或被叫做中心学校校长,或被叫做学区主任。人们只看到他们成天来来往往,转转悠悠,吃百家饭,喝千户茶,但他们实实在在是教育运转的重要枢纽,也实实在在是乡镇教育的脊梁!7月以来,衡南县人民被一个人深深感动着,人们传诵着他的名字,追忆着他平凡而又生动的事迹。他名叫胡社生,衡南县川口教育办主任。 他用年仅48岁的生命演绎出了山区教育的绚丽与精彩。 “组织上给我的不是一份权力,而是一份责任” 2002年冬天,衡南县花桥镇行政区域重新划分,成立了川口办事处。与之相应,川口办事处教育办也随即成立。2003年8月,时任花桥教育办副主任的胡社生作出了人生重要的选择:出任川口教育办主任。作出这样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 川口位于衡南县的东北部,是典型的山区,经济落后。当地的民谣这样描绘:“川口洞,山连山,山对山。巴掌大块田,难见半边天。”从花桥调到川口,无异于从“米箩”跳进“糠箩”。一些好心人便劝阻他:莫去受那个罪。一向支持他的工作的妻子也说:“老胡,你都45岁啦,身体又不好,那个苦你背不起。” 其实胡社生就出生在川口的龙溪村。生于斯长于斯的胡社生不可能不知道这些。胡社生是怎么想的呢?人们从他的“就职宣言”中找到了答案。上任那天,胡社生对欢迎他的同事说:“组织上给我的不是一份权力,而是一份责任。” 胡社生是一个讲责任的人。

在中学读书时,有一次放学回家,正遇上一阵急雨。胡社生从路旁的稻田里拿了人家晒在那里的一捆稻草顶雨。第二天,胡社生上学时,又特意把那捆稻草带回去,放回到原处。一捆稻草是值不了几文钱的,但胡社生觉得这是做人的责任。本着对山区教育的强烈责任感,胡社生就和一名工作人员谢健元义无反顾地上任了。 尽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现实的困难还是让胡社生有些始料未及。此时的教育办只是名义上的,除了从花桥学区划拨过来的30万元债务,一无场地,二无人手,三无经费,典型的“三无”。 上任之初,为寻找办公场地,胡社生颇费了周折。他先是找办事处,没有;再找川口中学,校长的回答也是两个字:没有。胡社生急了:“只要能摆下一张办公桌就行。”校长的回答更绝:“只要你能找到摆半张桌子的地方,那就归你。”胡社生与谢健元找遍了学校,确实没有能摆办公桌的地方。没有场地,总不能不办公呀!第一天,胡社生就在川口临街的仓库屋檐下办公;第二天,胡社生就在街旁的大树底下办公;第三天,总算找到落脚之地,这是一位老师废弃的旧房子。但这并不比树荫好到哪里去,因为长久没有人住,里面充满了怪味,屋后是个垃圾场,根本不能开窗,一开窗户,苍蝇便成群地涌进来。胡社生安慰有些怨言的谢健元:“以后条件会好起来的。”这样打“游击”的日子一拖就是一个月,后来他们租住了40平方米的民房作为办公场地,总算能安稳地放下办公桌了。 说起胡社生的办公桌,这又是另一个故事。最初,就在他们办公的第三天,一个堆满废旧桌椅的垃圾堆吸引了胡社生的目光,这是川口钨矿劳动服务公司丢弃的旧办公桌椅。他叫来谢健元,决定从里面“淘金”,两人翻找了半天,却找不到一张完整的办公桌,他们只好从这些废弃的办公桌中或卸一条腿,或凑一张抽屉,这才拼凑出两张还算完整的办公桌。用纱布擦洗干净,又找来油漆刷了一遍后,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办公桌。既然是创业,就得有启动资金。

川口教育办的启动资金是500元。可这500百元钱其实还是花桥学区的领导与同事为了答谢胡社生他们多年的辛勤劳动而赠送给他们私人的慰问金。胡社生对谢健元说:“500元入账。”于是这500元就成了教育办的第一笔经费。 500元启动资金,树阴下的办公,捡来的办公桌,诉说着创业者的艰辛,更映衬出一个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 “我痛下决心,一定要为川口学校危房改造鞠躬尽瘁,不留余力” 相对于起步的艰难、办公条件的简陋而言,川口教育落后的现状,尤其让胡社生揪心,寝食难安。那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2003年10月8日,也就是胡社生到任一个多月之后,他通过深入调研,多次走访,写出一份情况汇报送到了有关领导的案头,这中间清清楚楚记录了川口教育的状况:办学条件艰难。川口有10所学校,大多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在校学生1286人。10所学校中9所校舍破旧,条件艰苦,其中川口初中、敏东小学、浅潭小学、将军小学,已是一级危房;3年来,学校师生寄居民房,危房面积达到3500平方米。9所学校几乎没有教学仪器可言,就连川口初中也找不到一根实验用的塑胶棒。 教师队伍也极不稳定。现有专业教师60人中,即将退休的有22人,35岁以下的小学教师仅3人,初中教师也只有6人。此外,生源的不稳定,教育经费的严重匮乏,也束缚着川口教育前进的步伐。振兴川口教育的希望在哪里?胡社生确定了三大目标:提高教师基本待遇,加强危房改造,打造川口教育新品牌。而其中危房改造又是重中之重,是他上任烧的第一把“火”。

胡社生瞄准的第一个目标是将军小学。 将军学校坐落在边远偏僻的将军村,与衡东县、攸县毗邻,俗称“一校坐三县”。将军学校的教学楼建于60年代末,是用拆祠堂的旧砖,老树建成的,质量本来就差,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已是摇摇欲坠。然而,改造的钱从何而来? 胡社生找到将军村的支部书记颜少华,对他说:“老弟,危房改造以将军为突破口,你有信心没有?”胡社生的话触动了颜少华:“其实村民一直想改造学校,苦于村里经济太落后,没有外力支援做不到呀。”毕竟,新建将军教学楼并非易事,估计要二十多万块钱。胡社生就和颜少华盘算资金的来源:村民捐一点,县里拨一点,找在外工作的人赞助一点。他说得头头是道。颜少华当时没表态。大约又过了10天,下午5点多钟,胡社生再次来到颜少华家,开口就说:“我饿坏了,你家有什么吃的?今天我是走小路到了龙桥、敏东、黄坪、马暑几个村的学校来。”这一路走下来少说也有近40公里的山路。 颜少华很快就准备了一顿青辣椒焖豆腐的便饭。席间?胡社生满怀深情地说?“老弟?我们哪怕脱层皮,也要建好将军小学。不然,对不起父老乡亲啊。”颜少华被打动了。这一夜,胡社生住在颜少华家,两人一起商量筹资建校的具体工作。 将军小学的学生来源于将军、畔村、高堰三个村。为了赢得三村的村民捐款,胡社生和颜少华一起不分白天黑夜,走街串户做工作。为了发动群众,胡社生带头捐了200元钱。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老支书吴海保捐了2600多元钱。颜少华72岁的,因患病而偏瘫的母亲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300元钱也捐了出来。群众的热情,很快被激发起来。将军村群众捐了3.5万元,高堰村捐了1万元,畔村捐了7500元。将军村把公积金拿出来,又卖了一批竹子和杉树,凑足了10万元。将军学校的危改也赢得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分管教育的县委副书记陈群洲专程到将军考察,规划建校,并从危改经费中解决了7万元。他还千方百计找到一位企业家捐资5万元。县委书记李荐国也把自己10000元稿费捐献出来。2004年8月,一栋8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屹立在了将军村的青山绿水之间。很快,川口初中的教学楼也拔地而起,敏东小学、白水小学的危改资金也有了着落。不到两年时间,川口危房减少2600平方米。这中间,胡社生付出了多少努力,谁也不知道。大家只知道,这一年多,胡社生瘦了20多斤!

在2004年的工作总结中,胡社生深情地写道: 川口10所学校有4所是危房,还有2所学校寄居校外上课。面对这种情况,寝食不安,彻夜难眠!不遗余力。一年多来,我到处奔走呼号,爬白水、穿敏东、跑将军,上上下下,不知跑了多少路,磨了多少嘴皮,受了多少委屈,先后开座谈会就有30多次,向上级写书面报告几十份,达数万字。或许,这样一件小事更能说明问题。 2003年12月的某个晚上,为了给川口初中建校立项、批钱,他和会计唐修利去县里找主要领导。这天,领导从外地出差回来,晚上又接着开会研究一项重要工作。胡社生他们决定在外面等,从傍晚到子夜,两人硬是在凛冽的寒风中等了5个小时,光是烟就抽了3包。当领导走出会议室,看到胡社生时,十分感动,他握住胡社生冰冷的手说:“老胡啊,你的精神可嘉!小心冻坏了身子。”领导详细地听了胡社生的汇报并在报告上批了字。没多久,县里还专门就川口初中的问题召开了县长办公会,请16个局长到会,并形成了决议,落实了资金来源,并要求相关部门减免学校建设的相关费用。专门就一个普通初中的问题召开办公会议,在衡南的历史上还真少见。